找到相关内容73篇,用时2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马一浮的佛学

    阐发。如他在《论语大义》中曾说:“《易》教实摄佛氏圆顿教义。三易之义,亦即体、相、用三大。不易,是体大;变易,是相大;简易,是用大也。”他在《卮言》中亦说:“尝谓二氏之学,实能于费中见隐,故当为《...  马一浮的佛学   韩焕忠   (苏州大学哲学系,江苏 苏州 215123)   摘 要:现代新儒家的宗师马一浮有着精湛的佛学造诣。在马一浮看来,儒佛两家,各有悠致。他运用华严宗的判教理论...

    韩焕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80574936.html
  • 我国古代佛教造像中观音菩萨造像造型特征的交融性

    还要有意识的与世俗社会相适应,并选择恰当的宣传方式。随着宗教形象创造者的身份越来越复杂,宗教艺术中的世俗化成分也越来越多,越来越浓。   佛教造像本来是为了僧徒坐禅开悟的,但为了吸引一般百姓,佛教...观音娘娘”、“观音菩萨”,只当是活神仙一般供着,直至后来了解了它的由来也就不觉得稀奇,但总还挂念那些正襟危坐在庙宇殿堂之上,门庭槛栏里供奉的,脖颈衣领中系挂的种种不同样式的“因娘娘”,怎么会有那么多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151082975.html
  • 论阳明心学中的生命智慧——直觉下的内在超越

    良知”是体现在具体的事物之中,做事的功夫却不能停留在闻见之上。必须突破感官,离开语言事物,用智的直觉直取内在的不可闻见的“道”。   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:“众曾见否?”众曰“见之。”复以...

    李发耀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07272896524.html
  • 佛法与哲学

    唯物等说,但执著一边,谓之法执。由妄见诸法,执为本体,以之展转测度,随逐定量,不脱「尾绳、背床、胸地」等之大小,或殊其方位,或异其感觉,是与梦中说梦何以异?盖概念、直觉等皆无明之所流衍,何能...而注重於知识本身之研究。在彼「认识论」中所称之「十二范畴」,就时空两间方法差别同异等,推究其真义,以明「能认识之知识本身究是何物」?结果、则以「本体真相为不能知,而可知者,惟思想上对现之」而已。故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91438947.html
  • 言意”之辩及其语言哲学的意义

    者也。尽意莫若,尽莫若言。言生于,故可寻言  以生于意,故可寻以观意。意以尽,以言著。”(注:王弼《周易略例  明》。)王弼肯定言是来表达的,象是来尽意的,承认言、有尽意的...哲学研究,从知识论哲学的思维定势出发,在  解释和评价“言意”之辩问题时,过高地评价了以欧阳建为代表的“言尽意论”,而否  定或基本否定王弼、稽康等为代表的“言不尽意论”。给王弼的“得忘言”、“得意 ...

    谢丰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92740748.html
  • “言意”之辩及其语言哲学的意义

    可寻言以生于意,故可寻以观意。意以尽,以言著。”(注:王弼《周易略例明》。)王弼肯定言是来表达的,象是来尽意的,承认言、有尽意的作用。这也就承认了语言的功能,承认了语言、概念是表达...定势出发,在解释和评价“言意”之辩问题时,过高地评价了以欧阳建为代表的“言尽意论”,而否定或基本否定王弼、稽康等为代表的“言不尽意论”。给王弼的“得忘言”、“得意忘象”、“言不尽意”贴上神秘主义的标签...

    谢丰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40641055.html
  • 延寿《宗镜录》之天台修持思想

    本性空;假观是一切法惟是缘起假名;中一切法非空非假,即此即是真实。空是从本质一面来看世界,视之为空,无实有性;假观是从缘起表现为有相状有影响力来安立现象世界,视之为暂时为有,施设的有;中...圆融三   延寿认为三世诸佛所说之法,都在“一心”两字。只有修心,才能成道。他强调的“一心”,是以佛心佛性为众生的本然的成佛基础,表明佛心佛性在觉悟中的重要性。同时,他认为,修禅既要重实践,笃行持,...

    朱封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85741432.html
  • 佛陀故乡行——中国佛教代表团赴尼泊尔访问纪实(2)

    是丛林骑,目的是看一眼稀世奇兽独角犀;其次是顺水行舟,目的是看一眼凶恶残忍的食人鳄;第三是驯,目的是了解大象是如何繁殖与驯养的;最后是欣赏舞蹈,目的是一睹当地土著萨鲁人的棍棒舞。中国佛教代表团只能选择这老四样,但大象和独木舟都没有那么多,只好采取轮番上阵的办法,乘舟的乘舟,骑的骑,各自分头而去。   且说骑可绝非轻松之事。每头大象的背上捆一个四方形木架,木架内无论胖瘦一律坐四人。...

    凌海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20344261.html
  • 从儒道佛玄看“言”、“意”之辨及其影响

    意者也,言者,明者也,尽意莫若,尽莫若言。言生于,故可寻言以生于意,故可寻以观意。意以尽,以言著。故言者所以明,得而忘言;者所以存意,得意而忘,犹蹄者所以在兔,得兔而忘蹄...形容”,“其物宜,以行其典要”,似乎是说易具有具象性或形象性。《易经》是由八个经卦和六十四个重卦,构建起无所不包的宇宙存在图式(作静态)和宇宙演化流程画面(作动态),区区六十四卦却涵纳大千世界...

    钮燕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2752027.html
  • 熊十力对哲学与科学的区分及其文化蕴含

    即是心自构造的一种境,此即物化),而不是真体呈露。所以说,本体是无可措思的”〔24〕。本体的共相把逻辑对本体的把握能力设为前提,但熊氏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本体的证悟,初不由逻辑。在我们身上发生的亲证...体认,获得本体在自身的呈现与流行。换句话说,中学注重对天地间实存之理的取予运用,这一点在《周易》所奠定的取理、寓理于事的思维模式中就已成形。可以说,中学的非构造性也即是它的运用性。但熊氏由佛入儒、...

    陈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4052053.html